【原创】数典忘祖 @箸,筯,梜,筷子~

2025-05-03 08:02:31

筷子最开始叫做“箸”,

先秦祭祀时,常在煮熟的食物上,

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尚飨)...

“煮”和“者”,在古代是同一个字,

于是人们形象地创造了一个字“箸”!

后虽也叫过“梜”或“筯”,

但终不及“箸”来得形象,

故宋、元、明皆统称为“箸”?

箸是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gongju)具。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箸。

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箸历史已有3000多年。

世界各国以箸为日常饮食工gongju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

越南、蒙古国(部分使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人。

〈名〉

(1)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隋书·万宝常传》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亦辍箸曰。

独一箸间。

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箸。

——《西游记.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4)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

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

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动)

(1) 通“著”。显明;显示 。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2) 撰写,写作。后作“著” 。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3)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

箸论(著作,论述);

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志余》说,

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每到进膳时,

“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

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

饭前,则以别匙减而后食。

吴后尝问其故,

曰: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

即宋高宗用膳时,要用两套匙箸,

多余的那一套,是用来拨取菜肴和饭食的,

赵构是想自己能吃多少就拨出来多少,

因为剩下的馔品还要赐给宫人,

用自己吃过的匙箸去拨,就弄乱弄脏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久而久之,官员和民间便形成了这个传统。

“公筷”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仍称呼“筷子”为“箸”地区有:

福建(闽语区)

广东潮汕(潮州)

台湾

广东雷州

客家地区(筷、箸并用)

赣语片

温州

义乌

南昌

唐县

越南“đũa”

韩国(朝鲜)“저”(jeo)

日本(はし、hashi)

山东虽然不称筷子为箸,但盛放筷子的笼子仍然称“箸笼子”

1980年,日本将每年8月4日设为“筷子节”。

2015年,韩国将每年11月11日设为“筷子节”。

在筷子节这一天,两国通过举行供奉筷子的仪式,

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人们服务。

日韩两国筷子皆源于中国,但中国没有自己的筷子节。

现在,韩国邀请中日,共同为筷子申遗,多少让人有点唏嘘。

拓展阅读: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译文·故事】

(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

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

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

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

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

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

和狄人。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

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

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

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

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

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文采来显耀他,

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这种福不给予叔父,

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

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

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

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