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正经的疍民却被当成海盗,他们经历了什么?!

2025-07-18 15:49:56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几百年前,没有即时通讯,没有互联网自由表达,于千千万万文人志士而言,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今起,小编分享几首明清时期顺德名人的诗句,一起从中看看那时的顺德面貌~

岭南原乐国,此日困征求。

几处茅茨在,萧萧江上秋。

岛夷栖澳口,海舰蔽钦州。

谁为纾长策,毋令藿食忧。

明朝中叶,顺德诗人欧大任用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海盗们的忧心忡忡。

根据诗句所写,当时栖息在狮子洋外的小岛上的“海盗”伺机出没,大肆劫掠包括顺德乡村在内的沿海村堡,而居住在沿海村堡的农民和缙绅,一直对此束手无策。欧大任隐约地感觉到,栖身于荒岛之上的“海盗”之所以为盗,是困于苛捐杂税的“征求”,要令他们“藿食”无忧,才是包括顺德在内的沿海地区长治久安的“长策”。

马岗水道。(图:“大雄856”)

其实,在广州府管辖的广大地区“海盗”、“洋寇”、“洋匪”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农民与“海盗”的战争,也几乎绵延千年。“海盗”的最大来源,其实是水上的“疍民”。他们为盗的原因,不仅仅只因为欧大任所说的税赋“征求”,也是在争夺最低限度的生存权。

正如欧大任描述那样,“岭南原乐国”,“疍民”是早期岭南泽国的原住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大批农业移民到达岭南之前,他们拥有着对这片水域和水资源的所有权。顺德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宽阔的河道下面,拥有可供作为建材使用的蚝壳,众多的鱼类来回觅食,蚝、蚬、蚌、蛤充斥于江河之中,许多水草可以直接食用,沙洲上拥有品种繁多的果树提供鲜美的水果,宽阔的航道既便工商之业、亦通鱼盐之利。这里的原住疍民依靠丰富的水资源,以渔猎、采集和通商为生,他们习惯生活在水上,拥有较发达的航海技术,在农民和先进的水利技术到来之前,这里虽然不乏洪水泛滥,但仍然是他们的祥和而静谧的乐土。

然而,随着农民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使水泽变成了稻田,农民渐渐成为这片水域上的代言人。在这种分配体系中,以江河捕捞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疍民只能世袭他们的渔业捕捞,但水域慢慢变窄,人丁却在不断繁衍,渔课又不断加重,,还要面对鱼类养殖对江河自然捕捞业的冲击,他们只能选择成为“海盗”,获得生存的底线。

来源:编辑整理

编辑:李小妮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