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寺传戒秘录
2025-07-02 08:42:57
少林寺传戒秘录
陈旭
2007年5月24日至6月19日,
有着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隆重
举办了三坛大戒法会,为五百余名符合
受戒要求的僧人开坛授戒,发放由中国
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的戒牒。为了这一
佛教盛事,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精心准备了八年,而这将近一个月的传戒大法会,
也是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也是中国佛教律宗的祖庭,慧光是四分律的鼻祖,他的四传弟子道宣在终南山传扬律学,终于使得四分律独步天下。少林寺在唐代就建有戒坛,有着悠久的传戒授戒的佛教传统。历史上,新罗国的真鉴禅师慧昭,就曾不远千里,登少林寺琉璃戒坛受戒。
少林寺再现传戒盛典
我到达少林寺的那天,是6月6日,少林寺的传戒盛典已经进行了十四天。次日清晨我去方丈室拜访永信法师时,才知道自己错过了许多精彩的仪礼仪轨,不过永信法师的讲述弥补了我的许多遗憾。
1999年,永信荣登少林寺住持之位,他便发愿要振兴少林,他在那年申请传戒,得到中国佛协的批准,但是,他并没有立即付诸行动。他知道,延续律学香火,对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禅武圣地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这三坛大戒,他又准备了八年。这八年中,他整合各方资源,搬迁少林寺周围环境的村庄,兴修寺院,把今日的少林寺建设成为佛陀的庄严胜地。今年5月,传戒大典举行时,永信方丈凭借自己在佛教界的威望和声誉,礼请来了中国佛教界的五位长老及众多高僧,作为受戒仪式中的“三师七证”,到少林寺为前来的戒子传戒。他说:“佛教界缺了一代人,此次受戒请老一代大德来完成三坛大戒,就是要让佛教的非物质遗产能够传承给年轻的僧人们。”此一大功德,若无永信方丈这样的佛界翘楚,恐怕难以完成。要知道,少林寺此次传戒的规模,比唐代少林寺全盛时期举行的传戒法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恢复少林寺的传戒传统,就要首先恢复少林寺历史上有名的“琉璃戒坛”。永信方丈对我说:“一切都是依照古制而为之。”
戒坛的形制,留下的文字记载不多。道宣律师撰写的《戒坛图经》说:“(戒坛)其制凡三层,下层纵广2.98丈,中层纵广2.3丈,上层方7尺,其高度下层3尺,中层4.5尺,上层0.2尺,总高7.7尺。”戒坛周围还有狮子神王等雕饰。而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了公元840年的二处戒坛。一处是唐州开元寺戒坛,是用青砖铺成的方形二层戒坛,底层二丈五尺,上层一丈五尺,每层高二尺五寸,“坛色青碧”,时人取琉璃色,称琉璃戒坛。另一处是山西省五台山竹林寺贞元戒律院的“万圣戒坛”,戒坛八角形,由玉石制作,高3尺,底下填以香泥,坛上铺以丝毯。
少林寺参照古代戒坛的形制,于2005年10月开始对戒坛进行修复。2006年8月,戒坛修复完工。少林寺的新戒坛,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高26米,共3层,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清建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木质结构戒坛。为了秉承佛法正脉,正法久住,少林寺再次申请传戒。中国佛教协会通过对少林寺和商丘观音寺的考察,认为具备传授三坛大戒的条件,同意河南省佛教协会于5月24日至6月19日在少林寺和商丘观音寺传授三坛大戒。
5月24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是“浴佛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此日在无忧树下诞生时,曾有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后世为了纪念佛祖出世,每年都在这天模仿九龙吐水沐浴,象征佛弟子信受佛法,浴佛浴心,浴佛的意义主要不是洗佛像的污秽,而是洗佛子内心的污秽,让身心能够获得洁净和轻安。少林寺选择在24日开坛传戒也是考虑到“浴佛节”的特殊意义。
那天,少林寺千佛殿前,一个木质的架子上面挂满了鲜花,架子中间放了一个大钢盆,盆中间又置一盆,两盆都盛满了撒满花瓣的泉水。永信方丈将释迦牟尼佛金身佛像请到千佛殿前,放入中间的盆中,上香,跪拜。随后永信方丈进入千佛殿内,后边6个僧人跟随其后,一字排开,众僧念经、跪拜、合掌鞠躬,全场僧人放声诵经。在诵经声中,永信方丈走出大殿,拿起铜勺,舀水洒在金佛身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紧随其后依次浴佛,众僧继续诵经。此次浴佛,对于每个前来受戒的僧人,不仅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也是佛祖检验修行决心的一个象征。
下午4时许,五百多位僧人再次列队在千佛殿前,在举行了“洒净”仪式之后,这些僧人步入“受戒大典”第一步—“封坛”。“封坛”后,这些僧人将在少林寺里修行28天,他们将接受戒师传授的各种戒律,和戒兄弟们一起学习佛经、僧人威仪、佛家礼仪等内容。
“三师七证”之一的绍云法师,是当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和尚的关门弟子。对于少林寺此次的传戒盛典,他欣然作偈:“少林古刹放光芒,禅律祖庭一地昌。三百余载冷戒坛,今日重展奇葩香。”
绍云法师还劝诫前来受戒的众僧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戒律众善基,修福人天路,果能割爱辞亲出家学道,一门深入返妄归真,虽然日食斗金亦易消化,否则,虚贪信施滴水难消。”
从凡夫俗子到三宝僧人
来到少林寺的佛教徒们,将在此受“三坛大戒”,从一个凡夫俗子变为“三宝”之一的僧人。何谓“三坛大戒”?三戒,即沙弥戒、比丘戒、比丘菩萨戒。出家僧人在受戒之前为沙弥,受戒之后成为比丘(比丘尼),即意味着真正成为佛法的传承人。出家佛子于利他中完成自利,即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菩萨戒为行菩萨道之根本,是诸佛之本源。沙弥持守十戒,比丘持守二百五十戒,入菩萨行,持八万四千戒。
我向永信方丈请教,这些僧人从何而来?他说,五百名戒子,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还有来自美国、德国、丹麦、菲律宾等国的僧众。这些僧人,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的考查,被认为有慧根、有佛缘,才允许来到少林寺受戒;在受戒期间,戒师传授他们一些佛学知识,辅导他们进入修行的正常轨道,修行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被允许授予三坛大戒。佛门弟子,只有受戒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僧人,接受了灵魂和肉体上的洗礼,才能进入佛界修行。
戒律关系到每个僧人的修持、僧团的和合、对大众的教化、正法的兴衰,所以要想使佛法久住世间,必须重视戒律的修持。
作为约束僧人的清规戒律,在中国已经存在千余年。印度传入中国的第一个佛教戒本是《僧戒心》,是由昙摩迦罗于魏嘉平二年(250)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最初的羯磨教本《昙无德羯磨》也是在嘉平五年(253)在洛阳译出,当时还有十人受戒。中华戒律由此始。
过去的律藏较多,而今日盛行中国汉传佛教界的戒律,是唐朝道宣和尚修订的“四分律”,又称南山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树木之根本,能生成于道务,所谓“戒为道本”,故曰戒本。比丘戒本,我国有五家版本:一、姚秦佛陀耶舍译本,二、北魏慧光删定本,三、北齐法愿集本,四、唐道宣删定本,五、唐怀素集本等。唐代以前多崇魏本,但自道宣删定以后,皆宗道宣删定本。
今天,少林寺的受戒僧人,正是按照道宣制定的戒律,每日刻苦演练操习,以期逐步成长为一个三宝僧人。
戒师与戒子
我在少林寺里逡巡,看见贴在墙壁上的一张红纸上写着方丈告示,细看原来是“三师七证”的名称。法师的名字前,都缀有一串梵文译名,这些译名的来由,正好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痕迹。
在古代印度,阿黎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陀在世时已普遍使用。阿黎有五种:(1)出家阿黎,即比丘剃度之师也。(2)受戒阿黎,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黎。(3)教授阿黎,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黎。(4)授经阿黎,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称为授经阿黎。(5)依止阿黎,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黎。西域另有一种称君持阿黎(kundika,水瓶、贤瓶之意),乃灌顶师之谓。
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佛教的衣钵,也把这些印度佛教的称谓一起继承了,也许许多人会看得眼晕,我自己也是迷迷糊糊。不过永信方丈为我开了方便法门,他拿过一张纸,上面写道:“三师:惟贤、传印、妙安,七证:绍云,开堂:圣修、心舫,授经:本如。沙弥头、沙弥尾。”写完之后,他让弟子延瑞带我去见见这些僧人。
延瑞领着我在少林寺拥挤的僧人中穿梭,以前熙熙攘攘的游客已经让位给了前来受戒的僧众。许多年来,少林寺还没有一下子涌入这么多僧人呢!我的耳朵里充满了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延瑞带我来到新修的戒坛里,说:“地上很干净,随便坐,我去找人来。”
我盘腿坐在戒坛下,那里阳光明媚,辉煌如莲花宝台,也许当时设计的目的就是如此。一会儿来了两个年轻僧人,是沙弥头和沙弥尾,都是永信方丈的弟子。沙弥头延耘,青海人,受家人信佛影响,2002年来少林寺出家,那时不过十四五岁,先在大寮干活,同时练习武术,并诵读《金刚经》、《地藏经》、《六祖坛经》;此次因为表现不错被选为沙弥头。沙弥尾延聚,贵州人,他的爷爷、奶奶和姑妈都是居士,从小听着讲经颂佛的音乐长大,感到自己的佛缘到了,就在2002年到少林寺出家了。他在二祖庵呆着,每日做早、午、晚课,寺院修路、练武、坐禅、跑步下山上山提水,一切事情,只要是师父吩咐的,都忠实履行。延聚说出家以来,天天如戒期一样严谨地生活着,倒没觉出受戒与平常有什么不同来。他说,虚云老和尚在泰国街头能一坐七天,是一肩担五脉的中兴之祖,一生能修建六座大寺、八十多处精舍,弟子满天下,这样的修为,让他们觉得难望其项背呀。延聚与我侃侃而谈,我惊讶于他的识见,与他的年龄有些不符,也许他早慧?
接着去见绍云法师,他从江西云居山来。这是一位和蔼的尊者,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长而弯曲的眉毛已经雪白,这让我想起了过去书上描绘的高僧形象。他坐在桌旁,娓娓道来,我有如沐春风之感。他说:“禅,本意讲静虑,是不经意做出。在安静的状况下,做出平和之事、禅定之事;所谓去烦躁,淡泊明志。”
僧人为什么要受戒呢?我就此问题向绍云法师请教时,法师面带笑容地送我一册《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他说:“该回答的,都在上面,自己去领略吧。”我在静夜里卧榻捧读此书,见上面写道:“戒为无上菩提本。受戒譬如造屋,若造一小茅篷,被风雨弄倒,损失无几;若建高楼大厦,屋基不固,一旦为风雨摧毁,则损失就大了。学道亦然,小比丘不持戒,受害的只他一人,造罪过亦不大;若大法师不明戒,受害的人众多,他自己的苦报,亦就更惨了。所以愈是有作为的比丘,愈要精通戒律。”
妙安长老是此次受戒的教授阿黎,他来自安徽,乃虚云法师的二传弟子。他说禅宗传教历来有活泼家风,不着相、不拘泥,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心智,打破人的正常思维。但此次宗法律学,就要用严格的戒律要求各位戒子,让他们懂得自利与利他结合,度一切众生,多做利于大众之事。在戒期中,他将教给戒子们僧人的威仪仪轨,这将是他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心舫是陪堂法师,他是河南新乡定国寺的方丈,他为戒子们教授心戒、一切行走坐卧的礼仪。他年届中年,对于僧人受戒,他比喻说:“就像新兵训练一样,我们要在27天里把他们锻炼成一群有礼有节的僧人。道在人弘,人能弘道。永信方丈为法辛劳,各界认可。此次传戒,就是给戒子们提供了一条过河的小船,能否成为众生表率,就看戒子们自己内心境界的升华了。”
年龄最大的长老惟贤是此次传戒的得戒和尚,来自重庆,是我国专讲唯识的高僧。他说:“修道是把普通的凡夫心转化成智慧心。一切从心开始。此次戒子们通过学戒、受戒,从而建立严谨的道风,善教方便,成为今后乐和的僧团成员,为人间佛教贡献心智。少林寺永信大和尚中兴祖庭,使殿堂雄伟,佛像庄严,面貌一新,四众云集,名扬海内外,功勋卓著,令人钦敬。尤其显著者,法师汇律教禅拳于一体,继承和发扬了祖师之优良传统,成为佛教丛林之独特典型,诚难能可贵。”
少林寺的律学源流
学界都说长安净业寺和丰德寺是律宗的祖庭,而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可是仔细翻阅史料、再听各位佛教界高僧的讲述,我才知道少林寺原来也是律宗的祖庭,它与律宗的渊源,已经很是久远了。
我去拜访授经和尚本如法师时,一问,才知道他就是净业寺的方丈,同时兼少林寺的西堂。我就问他不怕少林寺抢去了净业寺律宗祖庭的光荣?本如笑道:“他为源,我为流,流而广布,今日四分律一枝独秀,上了戒坛的戒子,哪个不拜南山祖师道宣?”
我静下心来,梳理一下少林寺的律学渊源,才知道禅武圣地的光芒,已经把少林寺律学重镇的光辉掩盖了数百年。
北魏太和年间,印度高僧、禅师跋陀来到嵩山,孝文帝为他敕建了少林寺。四海闻风追随者,常有数百人之多。跋陀曾游化拂林(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域诸国,还精通绘画。他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跋陀有两大弟子,僧稠和慧光,他们继承了跋陀带来的印度传统的“四念处”、“五停心”止观禅法,有人概称为“三藏心禅”。跋陀的高足慧光,定州人,13岁出家,造有《四分律疏》,删定《羯磨戒本》,著《律义章》、《仁王七戒》及《僧制十八条》等,被后世尊为四分律之祖。
慧光传道云,道云传道洪,道洪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居终南山,创立南山宗,标志着中国律宗的正式形成。道宣编定了僧尼规范,制定了《法门清式》,规定了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及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周隋间,洪遵约于551年入少林寺,从道云攻律学。道云著有《四分律疏》九卷,洪遵得其真谛。洪遵在开皇十六年被敕立为“讲律众主”。洪遵在长安掌管寺院讲律,他晨讲《法华经》,晚宣《四分律》,在他的大力弘扬下,《四分律》取代了原来佛教界流行的《僧律》。洪遵的弟子,开启了唐代律学的相部宗(法砺)及东塔宗(怀素)。
唐初,少林寺以律学著称,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皆洞晓真谛。明遵为相部宗法砺弟子。
咸亨三年(672),义净从广州登上波斯船出海,从海路赴印度求法。他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十年之久。武周证圣元年(695)五月某日,武则天在洛阳的上东门外举行盛大的仪式,亲自欢迎游学印度二十四年的义净三藏归国。
义净出国前,中国佛教界对律学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南方重视《十诵律》,北方虽重视《四分律》,但也有研究《僧律》的。道宣的南山律、法砺的相部律、怀素的东塔律,各阐其说。针对这种分歧,义净在印度求学时,就特别重视律部典籍的收集和研究。他认为,正宗的律典是依据“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藏。义净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的有部律藏。为了实践有部律,长安四年(704)四月七日,义净在少林寺,和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等人重结戒坛,命名为“小戒”。洛阳的大德高僧也应邀前来,共襄其事,一百多人前来受戒,法事活动持续了三十天。
义净力倡的有部律及在少林寺传授的“小戒”,在历史上影响不大,后来是《四分律》一统天下。
元和五年(810),新罗国全州人慧昭受戒于少林寺琉璃坛并习禅多年,830年返国,在康州智异山建玉泉寺,卒后谥为“真鉴国师”。
大中十三年(859),彦晖于少林寺受大戒,承习毗尼,研究经论。可见,9世纪时少林寺还是律禅双修,宗法于神秀的北宗禅。
曹洞宗报恩禅师大约在1093年前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使少林寺“革律为禅”。到1101年,少林寺改称“少林禅寺”。
1245年(乙巳岁),少林寺住持福裕受忽必烈令旨,在少林寺作“资戒大会”,度僧徒约三百人。他还确立了宗法制度,制定了七十字的传法序列。福裕所定的传法序列,至今沿用。
1313年-1317年,任少林寺住持的普就,在少林寺奉行《百丈清规》,规范丛林制度。
早期禅宗奉行的是非常严格的头陀行戒,不入市井,不近官府,悠游林下,坐禅静心。后来禅宗四祖道信对禅宗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农禅一体的新模式,并制定了与此相适应的菩萨戒规。《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这个清规内容,一是重视德行,在僧团中以德高者为尊,称为“长老”,是全体僧众导范的权威,长老制增强了禅院的凝聚力;二是立规矩为僧人行为准绳,由“凡人”而为“三宝”之一的“僧”,需要戒规的化导;三是将普请法和禅修结合起来,引劳动入禅;四是设立禅居。从此,“禅门独行,由海之始”。宋代以后,“革律为禅”,使得律宗和律学的地位更加式微。
洪武二十六年(1393),毅公开始了十三年的少林寺住持生涯。他在少林寺,重视戒律,礼请十师,建立戒坛。在他之后,少林寺逐渐以禅武闻名天下,它作为律学发祥地的地位,逐渐淡化,“寺以武显”,“武以寺名”,“天下武功出少林”。
今天,少林寺延续传戒大典,宛如禅宗的当头棒喝,让众僧忽然想起了少林寺源远流长的律学传统,斯地律风荡漾,昔日律禅双修的家风,终于香火复炽。
佛教命脉后继有人
我询问受戒的戒子,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回答说,每日早晨三点半起床,四点二十分早课,六点过堂(吃早饭),休息至七点,七点至十点拜忏,十点至十一点半持咒供佛,十一点半过堂,中午午休二小时,下午二点至四点,拜忏、学规矩,四点至五点半晚课,念经文(僧人吃四方、穿四方,要用功德回四方,念经为四方祈福),六点吃药食(晚饭吃得很少,故称“药食”。一些严守戒律的僧人甚至过午不食),七点至九点拜忏或听戒师开导(有时拜忏会理通宵),九点以后,洗澡洗衣,然后休息。一些戒子会发心一个人到大殿去礼佛。每天如此,周而复始,疲惫不堪的戒子们有时把胳膊搭在前面戒兄弟的肩膀上就能酣睡过去。一些戒子说,在其他寺院,长期睡眠不足让戒子们心情烦躁,闹事的戒子很多,可是在少林寺受戒,惮于少林寺武僧的威名,没有戒子敢出头闹事。我在少林寺呆的那一周内,没见闹事的戒子,倒见引礼法师们举起手中的板子,毫不客气地打在迟到的戒子身上。戒期一天天过去,那吃板子的戒子也是越来越多。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了,忙不迭地挨过板子,再急忙归队,拜忏诵经。
5月29日上午,少林寺发给三衣钵具。下午,由开堂和尚圣修长老教新戒弟子披衣展具。这三衣,就是主衣、七衣、五衣。主衣,又叫“大衣”,梵语是“僧伽黎”,翻译为“二十五条衣”,这二十五条,每一条有二长一短的、有三长一短的、有四长一短的,合计起来是二十五条,表示是种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入王宫、升座说法、托钵乞食时,都可以穿主衣。七衣,又叫“郁多罗僧”,就是“入众衣”,礼忏、拜佛、听经时穿。五衣,梵语是“安陀会”,翻译为“作务衣”,服劳执役、出入往还、迎宾待客,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此次少林寺发给僧人的钵,乃是钧瓷碗一只。具,现在是指拜佛用的拜垫,但并不是本来的意思,原来指铺在地上做被单或铺在法座上讲经说法的坐具,又名卧具。三衣钵具是受戒时不可少的僧物。
那些领了僧物的新戒僧人,回到戒堂,按编签顺序,三人或九人一坛,带着衣钵先到遮难坛,由教授师先讲衣钵的涵义。让新戒懂得衣钵乃是诸佛的标志,应当尊重爱护,好好披持。然后对新戒逐个询问“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十三重难” 是指十三种重大罪过和问题,如杀父母、杀罗汉、刺佛身出血、污净行比丘尼等;“十六轻遮”是指十六种妨碍出家的问题,如年龄不够、衣钵不具、父母不允、欠债不还、现为奴隶、现为官吏或有某种不能参加僧伽集体生活的疾病等。以上问题,新戒都要逐条逐项回答。这些属于受戒前的初步审查,登坛受戒时还要再问一遍。
少林寺名重佛界,重开戒坛吸引来了近千名僧人,可是在询问“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这一关,就有三四百人被刷掉了,那些失望的僧人只好拿着包袱沮丧地离开。
在斋堂里,僧人们设圣僧宾头卢尊者之位,设食供养。僧人们还感谢施主的恩惠,吃饭前都要思念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感谢施主,感谢佛恩。我在少林寺的食堂里,就看见了这样宏大的就餐场面。五百名僧人双手合十,一起诵经感谢佛恩和施主的赐予,然后才仔细地吃下斋饭,吝惜粮食的态度,让人喟叹动容。
圣修长老,中国佛教界做焰口道场的第一人,来自浙江兰溪,是白露山慧教禅寺住持。他说:“此次根据南山律传戒,按照宝华山的戒场仪礼来做,依照老祖师的陈规来办,不改变遗教,从而达到续佛慧命的目的。”
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佛事。施放焰口,饿鬼可以得到超度。施焰口的仪轨,最早依据的是唐代不空所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订《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现代汉地佛教寺庙放焰口所用的仪轨,大多采自《华山焰口》,但南北各地小有区别,音韵声调各存异同。施焰口开始,先由金刚上师领僧人唱《杨枝净水赞》净坛,然后开坛。座主在坛前诵《香赞》、上香。众僧诵《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唱《莲池赞》,念“阿弥陀佛”。再去面燃大士坛上香礼拜,诵《大悲咒》、《变食真言》,唱《观音赞》。
座主戒尺一击,开卷诵唱。一般是座主唱首句,如唱“会启瑜伽最胜缘”,众僧则和唱下句,如“觉皇垂范利人天”。并常唱菩萨名,还有六字真言。诵真言时,座主手结印契,心存结想。这些手印在《瑜伽焰口》中均有图示,计有遣魔印、伏魔印、火轮印、真空咒印、变空咒印、运心供养印、奉食印、观音禅定印、破地狱印等。
在黑夜里,众僧的诵经声响彻云霄,圣修长老三宝护身加持,长久地念诵起了超度恶鬼的经文,诵经声缭绕在大殿的梁柱间,缭绕在众人的心间,久久回响。
我在少林寺的那几天,正是“授比丘戒”牌示挂出的时候。早餐后,三阵大鼓,新戒齐集法堂前,大引礼师和二引礼师率领新戒数人分别迎请传戒“十师”,其余引礼师和新戒则在法堂内分东西两班相对而立,恭候大驾。法堂钟鼓齐鸣,在引礼师和新戒的迎请下,引赞师们持着庄严的幢、幡等仪仗为先导,队列中依次为七位尊证师、羯磨师和教授师,最后为得戒和尚。新戒们展四招具长跪俯伏,迎请队伍从新戒中穿过,来到法堂。新戒起具、合掌恭立,得戒和尚在香案前拈香礼拜毕,“十师”依次入座。
左右两班引礼师轮流宣布“十师”名号。宣毕,新戒闻磐声至诚顶礼三拜,恭请“十师”登戒坛。戒坛上,中为传戒大和尚,左、右为羯磨、教授和七位尊证师。新戒脱鞋上坛,合掌长跪,经再三询问后,“三师七证”表决通过授具足戒。授戒后由传戒大和尚讲说“四根本戒”,要新戒们明白这是具足戒的根本,别的戒条都是从这四戒分出的枝叶,违犯了这四戒中的任何一戒即失去比丘资格。最后希望新戒善受教法,续佛慧命。如此,三人一组的戒子依次登坛,授完一坛再授二坛,直至圆满。新戒受完戒后,齐集大殿发愿,晚上一遍遍诵读《四分律》戒本。
6月21日,受戒活动圆满结束,众戒子从戒师手中领到了戒牒。传印法师说:“当代住持永信大和尚,使寺院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道场庄严,宣文传武,扬威国际。此次少林寺发起的开坛传戒,意味着佛教命脉后继有人。”
回溯历史,那些重视律学的时代,都是高僧辈出。可以说,佛教界重视律学,是一个时代将要涌现佛学大师的标志。弘一法师是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他说:“但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南山之道统,依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生命而启导之。”如今,曾是律学发祥地的少林寺重树律幢,弘一法师之灵,可得告慰了。在今天的少林寺传戒盛会上,我似乎看到了许多故去的大德高僧的背影,慧光、道宣、义净、弘一、虚云等等,他们的法脉,已经伸延到了今天。在少林寺那些受戒活动的参与者中,我们这个时代的佛学大师,也许已经诞生,“继往圣开来学德能之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
出自: 《中华遗产 》 200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