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文

2025-06-26 13:40:18

注释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印度王子,后出家成佛。

观自在菩萨:菩萨名,象征能自由观察宇宙真理。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智慧成就彼岸的意思,指大智慧。

五蕴: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心理和物质现象。

舍利子:佛教名词,指佛陀死后遗留的骨灰或珠子,此处是对弟子的称呼。

空:佛教中的“空”非真空,而是万物无自性,无固定实体。

涅槃: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解脱生死轮回。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

翻译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研究智慧的道路上,洞察到五蕴(物质与心理)都是空幻的,能够度过所有的苦难。

舍利子,物质世界与虚无并无二致,虚无也与物质相同,两者都是空,空也是它们。同样的道理,感受、思考、行为和认知也是如此。

舍利子,这些法则的本质是空,既不生也不灭,没有污垢也没有纯净,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因此,在这个虚空中,没有物质,没有感受、思考等,没有五官和意识。没有迷惑,也没有迷惑的尽头,甚至没有衰老和死亡,以及它们的终结。没有痛苦、集累、解脱和道路,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到什么。

正因为如此,智慧者(菩提萨埵)依靠这种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惧,远离了混乱和幻想,最终达到涅槃的极乐境界。所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三世佛,都因为这种智慧而达到成佛的境地。

所以,我们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强大的咒语,光明的咒语,至高无上的咒语,无所不能的咒语,它能消除一切痛苦,真实可靠。因此,我们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咒,其咒语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赏析

《心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短小精悍之作,通过观自在菩萨的视角,阐述了佛法的核心——般若智慧。它教导人们看破世间万物的虚幻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文中反复强调的"空",并非消极的否定,而是指事物无自性的真理。整篇经文简洁而深邃,充满了禅意,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智慧,去除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